台灣氣喘孩童的高危險因子

   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大約有三億人有氣喘,而每年大約有250000人因此死亡。除了持續上升的盛行率,從診所、醫院的門診就診率和急診率的上升,也顯示出孩童及青少年病人的氣喘嚴重度跟著增加。在1980到1999年之間,年紀5-14歲的兒童因氣喘死亡的人數幾乎加倍成長,遠遠超過青少年以及成人。而如果這些病人更積極地被治療,大多數這些氣喘死亡是可以被避免的。因此,建立一個危險因子清單來找出會有嚴重不良反應的氣喘病人是很重要的。 

    年齡5~18歲,被診斷為異位性氣喘的台灣孩童參加了此次的研究。異位性氣喘的定義為,病人有氣喘的診斷,加上八項的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包括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nusDermatophagoides farina、貓毛、狗毛、蟑螂、蛋白、牛奶及魚)中必須至少有一項為陽性。高危險性氣喘的定義為因為氣喘必須住院或至急診接受治療。 

    此項研究試圖找出台灣孩童的高危險性氣喘與哪些氣喘相關參數(包括氣喘嚴重度、氣喘分數、血漿總IgE值、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嗜伊紅性血球數目以及肺功能)是有相關性的。 

    共有1122位台灣孩童接受評估。那些有較高的氣喘嚴重度、較高的氣喘分數,對D.pteronyssinusD.farinae過敏者,血清IgE較高者,以及肺功能FEF25-75(最大中段吐氣流量)較低者,屬於高危險族群。 

    早期的過敏原致敏化和增加持續性氣喘的危險性有相關。更重要的是,對室內過敏原的致敏化和氣喘有最強的相關性。 

    早期接觸塵螨過敏原是造成氣喘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對塵螨和貓毛的致敏化和年紀較大孩童的頻繁住院率有正相關性。Sporik等人發現對貓毛和狗毛的致敏化和氣管的過度敏感有高度相關性。在美國東北部所做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暴露於蟑螂過敏原且致敏化的貧民區孩童,與其氣喘嚴重度有相關性。而我們的研究發現,對D.pteronyssinusD.farinae致敏化者,屬於氣喘的高危險族群。 

    在具代表性和回溯性的研究中指出,氣喘和血清中IgE值上升有強烈的相關性。Siroux等人在為期12個月的研究指出,血清的IgE值和氣喘相關之住院有正相關性。這些研究和我們的結果是一致的。血清的IgE值和高危險性氣喘有正相關性。 

    有一些研究指出了血中嗜伊紅性血球數目和氣喘嚴重度的相關性。這些研究指出,血液的嗜伊紅性血球數目和氣喘症狀嚴重度成正相關性。在一個超過1000位氣喘病人的回溯性研究中指出,周邊血液嗜伊紅性血球數目>0.45×109/L會增加7倍的氣喘相關死亡。在我們的研究發現,血液的嗜伊紅性血球數目和高危險性氣喘病沒有相關性。這可能是因為血液中的嗜伊紅性血球並不能真正反映出,呼吸道有嗜伊紅性細胞浸潤。而相較於嗜伊紅性細胞,嗜中性白血球是高危險性氣喘的主要作用細胞。 

    在健康的氣喘患者,肺功能的測量結果通常是正常的,因此常低估了疾病嚴重度。因此症狀的評估,像是夜間症狀頻率、需要使用急救的支氣管擴張劑、課業及工作請假次數,對整體生活品質的影響,其實比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前及使用支氣管擴張劑後之呼吸道流量計測量值,更能顯示出氣喘嚴重度。 

    許多臨床醫師認為使用呼吸道流量計來評估氣喘嚴重度或是氣喘控制是最好的或是最客觀的方法。FEV1(第一秒用力吐氣體積)及PEFR(%)(尖峰呼氣流速值)是傳統用來測量支氣管收縮造成呼吸道阻塞的方法。然而,當各種氣喘嚴重度的孩童在臨床上狀況穩定時,通常FEV1的值都是不會下降的。 

    在很多氣喘的兒童,因為通常都是小氣道受影響,因此FEV1值大多是正常的(在大氣道被影響之前)。 

    有很多研究指出,許多FEV1值正常的氣喘孩童,他的FEF25-75值(最大中段吐氣流量)是異常的。因此,只有FEF25-75值和高危險的兒童氣喘是有相關性的。在我們的研究也發現,高危險氣喘和FEV1及PEFR(%)是沒有相關性的。 

    總之,在台灣的孩童,若有較高的氣喘嚴重度、較高的氣喘分數,對D.pteronyssinusD.farinae過敏者,血清IgE較高者,以及FEF25-75較低者,屬於高危險族群。評估這些高危險因子,將有助於找出台灣孩童中高危險族群,而使他們得到更好的治療。 

%d 位部落客按了讚: